2024年全球林業碳匯行業碳市場分析——碳配額價格增長、碳交易規模不降反升
本文核心數據: 全球碳市場成交量;全球碳市場交易規模
國際碳交易市場
1、國際碳交易市場總體規模
截至2024年1月,全球共有28個碳交易市場正在運行,覆蓋電力、工業、航空、建筑等多個行業。其中,歐盟碳市場是全球規模最大、機制最完善、成熟度最高的市場。路孚特是路透社旗下的數據提供商,據路孚特統計,2019-2021年全球碳市場成交量從105.9億噸飆升到158.1億噸,2022年同比下降,成交量125億噸。
2022年全球碳市場再創新高,碳排放權交易額達到創紀錄的8650億歐元(約合9289億美元,$1=0.9312 歐元)。2022年全球碳排放市場上有約125億噸碳配額易手,雖然交易規模比上一年減少20%,但由于碳配額價格增長,市場總交易額同比增長了14%。
注:交易額包括現貨、拍賣和期貨,是排放配額交易,CERs和中國、韓國與新西蘭2022信息未公布
全球交易體量最大的碳市場——歐盟排放交易體系(EUETS)于2005年啟動,2022年成交額約7515億歐元,同比增10%,在全球總量中占比達87%。俄烏沖突后,能源價格飆升,推動歐盟碳價走高。2022年歐盟碳配額均價超80歐元/噸,同比漲幅達50%,年末攀升至接近100歐元/噸。歐盟繼續提升其氣候雄心目標,2022年末碳市場改革方案落地,削減配額數量,擴容覆蓋行業,未來或將推漲歐盟碳價。
英國配額價格也在2022年度繼續上漲,甚至超過歐盟碳價。北美市場(WCI和RGGI)2022年總成交額超過600億歐元,市場均價水平為歷年來最高。
亞太地區,2022疫情限制了中國碳市場的交易,但同時日本市場啟動。中國碳市場是全球覆蓋碳排放量最大的市場,2022年也是全國碳市場開始交易的第二年,交易額達5.04億歐元,比上一年下降51%。疫情疊加經濟下滑等多因素制掣,中國碳市場建設進度有所放緩,截止目前,中國政府尚未正式發布新的配額分配方案,CCER審批也仍待重啟返場,政策、數據、擴容、碳定價等機制亦須完善。
2022年,日本推出了一項新的“自愿”碳交易計劃,其市場價格與中國國家碳市場、北美RGGI價格水平相當。新西蘭碳市場2022年碳排放配額價格亦再創新高,碳價繼續領跑亞太地區其他市場,韓國碳市場價格則走低下跌。
2、國際碳交易市場區域情況
各地區碳交易市場的發展呈現階段化特征,都在建設中“邊做邊學”,開展階段性評估效果、總結經驗并針對下一階段的碳市場制度進行設計和完善。從各國的經驗來看,建立核查機制、提高數據質量、合理設定配額總量和推動有償分配以及政府側釋放持續且堅定的減排意愿,是穩定碳價、發展碳交易制度的核心問題。
(1)歐盟排放交易市場
目前,碳定價最大與最重要的實踐活動位于歐洲,歐盟碳交易機制(EU ETS)是世界上第一個多國參與的排放交易體系,也是歐盟為了實現《京都議定書》確立的二氧化碳減排目標,而于2005年建立的氣候政策體系。為了增強與《京都議定書》的協調性,歐盟允許EU ETS下的排放實體能夠利用清潔能源機制和聯合國履約機制(JI)中獲得的減排信用履行減排義務,即歐盟成員國可以利用CDM項目從發展中國家或未參與強制減排的國家購買減排信用,達成減排任務,此舉增強了成員國減排方式的可選擇性。
它是歐盟氣候政策的核心部分,以限額交易為基礎,提供了一種以最低經濟成本實現減排的方式,也是全球最大的碳排放總量控制與交易體系。
(2)美國碳排放交易市場
1989年(比《京都議定書》的達成時間早8年),美國AES電力公司通過在中美洲國家危地馬拉投資200萬美元種植5000萬棵樹,來抵消其在美國境內新建的一個煤電廠的溫室氣體排放量。2001年3月,美國政府退出《京都議定書》后,一直推行以自愿減排為主的溫室氣體控制政策。
值得注意的是,目前沒有美國聯邦碳法規。盡管在2015年簽署了《巴黎協定》,但美國于2017年開始退出,并于2020年11月4日正式退出。在此期間,碳監管停滯不前。在喬·拜登總統簽署行政命令后,美國于2021年2月19日正式重新加入。雖然美國沒有作為監管基礎的碳價格,但有一個定價框架來幫助政策決策。2021年初,拜登政府修訂了聯邦碳的社會成本,即每tCO2e的價值,以指導聯邦政府對溫室氣體排放的成本效益分析,為制定碳稅或ETS碳排放上限的計劃提供信息。
截止到2024年1月,美國雖然沒有聯邦碳交易市場,但有幾個州已經建立了本州的碳交易市場,其中加利福尼亞州和華盛頓州的碳交易市場最為著名。
加州碳排放權交易體系是美國首個碳排放權交易體系,于2013年建立。2014年,加州和加拿大魁北克市的碳計劃相連接,創建了一個共同的碳市場,區域覆蓋加州全境,體系能夠覆蓋加州80%的排放量。
2023年建立, 華盛頓州是繼加州之后,美國第二個通過立法要求建立碳計劃的州。覆蓋區域為華盛頓州全境,但《氣候承諾法》(2021)允許未來在滿足某些條件的情況下與其他州掛鉤。華盛頓州開始啟動程序確定本州碳市場與魁北克市碳市場掛鉤是否有好處,預計將在2023年7月前后或更晚做出決定。若兩地決定將碳市場掛鉤,很可能也要到2025年之后才能實現。
國際林業碳匯市場的形成和特征
林業碳匯市場是碳市場的重要組成部分,其產生和演進過程與碳市場的發展緊密相連。兩者的發展雖不同步,但是,林業碳匯市場與碳市場具有相似的特征,并受其影響。因此,首先對碳市場的形成及其特征進行簡要的描述和概括。
1、國際林業碳匯市場的產生
碳匯交易始于1992年聯合國環境與發展大會簽署的《聯合國氣候變化框架公約》(UNFCCC)。自1997年聯合國氣候變化框架公約第三次締約國大會簽署了《京都議定書》以來,碳匯交易快步、穩健發展。隨后,在《京都議定書》的后續相關協議《波恩政治協議》和《馬拉喀什協定》中,國際社會又同意將造林、再造林活動作為第一承諾期合格的清潔發展機制項目。林業碳匯的相關規則和要求在遏制全球氣候變暖的系列國際談判中被相繼提出并逐步完善。盡管交易中存在基線確定困難、交易成本高、交易風險大等種種問題,但碳匯交易為森林生態效益價值市場化提供了一條途徑,解決了生態性森林建設管護活動中的資金問題。隨著《京都議定書》的生效和實施,以及全球碳市場規模的急劇膨脹,林業碳匯以其較其他減排方式更經濟、高效的優勢,成為CO2減排的主要替代方式,它所產生的碳匯信用通過某種價格和方式可以自由轉換成在市場上交易的溫室氣體排放權,幫助發達國家完成溫室氣體減排義務,于是就逐漸形勢了林業碳匯市場。
在上述談判過程中,有些企業家意識到林業碳匯項目可能蘊藏的巨大商業機會,開始對林業碳匯交易項目進行謹慎投資,CDM框架下世界性林業碳匯市場由此開始??梢?,林業碳匯市場的形成與國際氣候變化政策的進程緊密聯系在一起。實質上,正是全球范圍內對氣候變化問題的日益重視及國際間相繼展開的談判和協定促進了林業碳匯市場的形成和發展。
2、國際林業碳匯市場結構和特征
(1)國際林業碳匯市場的結構
目前,按照強制與否,碳市場可分為管制性市場和自愿性市場;按照國際公約履約參與與否,可分為京都市場和非京都市場;按照交易內容,可分為基于項目的交易市場和基于配額的交易市場。此外,還有一些國家、區域和地方層面的林業碳匯市場。目前,國際林業碳匯市場主要由歐美等發達國家控制,碳匯認證不統一、碳匯價格波動大。近期,歐盟通過的“碳邊境調節機制”原則性框架議案對我國有關碳產品和碳政策產生了一定影響,需要引起高度重視。如何消除與碳有關的綠色貿易壁壘,圍繞氣候等環境問題探索和加強中歐綠色合作,緩解西方國家對我國溫室氣體排放的指責和壓力。發展林業碳匯,積極參與制定碳匯交易國際標準,在氣候變化談判中爭取更多的話語權和主動權至關重要。
國際林業碳匯市場由京都碳匯市場和非京都碳匯市場構成,京都碳匯市場主要是以項目的形式開展的,依賴于《京都議定書》的法定強制效力而形成的全球溫室氣體的交易市場,市場的需求都是法定強制產生的。參與方主要為《京都議定書》的簽字國政府。非京都碳匯市場即京都議定書以外的志愿市場,是相對于京都碳匯市場而言的,不受《議定書》規則限制。主要是在京都規則的影響下,由一些政府、企業或組織為達到一定的減排目標或樹立企業良好形象而設立并啟動的區域市場。這些志愿交易不是受法律強制規范的,而往往是由道德所規范的。
(2)國際林業碳匯市場的主要特征
迄今為止,林業碳匯市場依然是一個松散的、不完善的市場,由于規則的復雜性以及不確定性和不穩定性等諸多因素,能夠實現交易的林業碳匯項目很少。它只是一個具有巨大潛力的市場雛形,還遠未具有完備市場的各種功能,如價格信號和節約交易成本的功能等。具體來講,林業碳匯市場主要具有以下3個特征:一是市場價格的變化主要與每項不同的交易有關,而并非由供求決定;二是這些項目的投資以及由此產生的“碳信用”缺乏流動性,因此,它們只對投資者本身具有價值,還不能轉移給其他組織而獲取利益;三是碳匯信用的買方提供整個項目資本,并參與到項目的全過程。
更多本行業研究分析詳見前瞻產業研究院《中國林業碳匯產業深度調研與投資戰略規劃分析報告》。
同時前瞻產業研究院還提供產業大數據、產業研究報告、產業規劃、園區規劃、產業招商、產業圖譜、智慧招商系統、行業地位證明、IPO咨詢/募投可研、IPO工作底稿咨詢等解決方案。在招股說明書、公司年度報告等任何公開信息披露中引用本篇文章內容,需要獲取前 瞻產業研究院的正規授權。
更多深度行業分析盡在【前瞻經濟學人APP】,還可以與500+經濟學家/資深行業研究員交流互動。
前瞻產業研究院 - 深度報告 REPORTS
本報告前瞻性、適時性地對林業碳匯產業的發展背景、產銷情況、市場規模、競爭格局等行業現狀進行分析,并結合多年來林業碳匯產業發展軌跡及實踐經驗,對林業碳匯產業未來...
如在招股說明書、公司年度報告等任何公開信息披露中引用本篇文章數據,請聯系前瞻產業研究院,聯系電話:400-068-7188。
品牌、內容合作請點這里:尋求合作 ››
前瞻經濟學人
專注于中國各行業市場分析、未來發展趨勢等。掃一掃立即關注。